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团;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03583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主义体系1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论10
第一节 “文学以文字为准”——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10
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历史行程11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文化渊源16
三、中西“文学”概念异同之比较17
四、小结23
第二节 “文,心学也”——中国古代的文学表现论23
一、“内重外轻”的“心教文化”24
二、“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30
三、“心学”观念在古代文学理论诸环节的渗透33
第二章 “德学才识”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36
一、中明以来创作主体论的自觉和系统化36
二、中国古代创作主体素质剖析41
三、中西文学创作主体论之比较50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发生论52
第一节 “文本心性”说——中国古代的文源论52
一、文源于物52
二、文肇自道55
三、文本于心57
四、文渊于经58
五、四元归一60
第二节 “心物交融”说——中国古代的艺术观照方式论61
一、“物我双会”理论的历时演进61
二、物我交流观照方式的文化解读65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构思论72
第一节 “虚静”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思心态论72
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73
二、文艺美学“虚静”说与中国哲学“虚静”说的联系与区别78
第二节 “神思”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思特征论82
一、“神思”、“想像”的内涵及其历史脉络83
二、“神思”的特征85
第三节 “兴会”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灵感奥秘论89
一、“兴会”释义90
二、灵感的外部特征91
三、灵感的内部特征94
四、古代艺术灵感思想的文化渊源96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方法论99
第一节 “活法”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创作方法论99
一、“活法”的提出及其丰富内涵99
二、“活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105
三、“活法”思想的文化透视106
第二节 “定法”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具体创作方法论110
一、“定法”的内涵及其历史轨迹111
二、字法114
三、句法118
四、章法122
五、人物塑造与情节处理125
第三节 “用事”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文创作方法论129
一、“用事”释义及其在诗、文中的不同地位129
二、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论发展的四个阶段131
三、“用事”论总结的审美规律142
四、“用事”说的文化成因144
第四节 “赋比兴”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歌创作方法论145
一、“赋比兴者,诗之法”145
二、赋:直接的写物、写心之法147
三、比:比拟、譬喻之法150
四、兴:起兴、开头之法154
五、两点说明157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论159
第一节 “文气”说——中国古代的文学生命论159
一、从古代哲学的“元气”论谈起160
二、“文气”内涵辨析165
三、“文气”风格论171
四、“文气”修养论172
五、“文气”说的现实意义173
第二节 “文体”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论174
一、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174
二、中国古代的文体论述178
第三节 “文质”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一193
一、“文质”说的历史流变193
二、“文质”说的内涵200
三、“文质”说与“人道教”201
第四节 “言意”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二203
一、皎然、司空图、严羽203
二、儒、道、佛、玄的“言意之辩”204
三、“言意”说的四层内涵208
第五节 “形神”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内容关系论之三213
一、“质象所结,不过形神”214
二、古代文论“形神”关系的三种观点215
三、古代文论“形神”思想的人道基础218
四、余论223
第六节 “意境”说——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文学特征论224
一、“意境”与“境界”、“意象”、“兴象”辨析224
二、“意境”说的历史脉络227
三、“意境”范畴的规定性233
四、“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235
五、“意境”的文化渊源236
第七节 “情景”说——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形态论238
一、“情景者,境界也”238
二、“情景”的结合机制和相互关系244
第八节 “真幻”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论246
一、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之异同246
二、中国古代诗赋理论中的“真幻”说248
三、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中的“虚实”观252
第九节 “通变”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论258
一、由“通”而至“变”258
二、由“变”而至“通”263
三、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分期及其客观动因265
四、文学发展变化的价值评判269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论271
第一节 “文类乎人”、“雅无一格”——中国古代文学风格成因、形态论271
一、制约文学风格的形式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271
二、古代文学风格种类探讨及审美主张274
第二节 “平淡”说——中国古代文学的阴柔美论275
一、“平淡”风格美特征的系统透视276
二、“平淡”风格的文化成因283
第三节 “风骨”说——中国古代文学的阳刚美论288
一、“风骨”美内涵探秘289
二、“风骨”美的文化成因293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美论296
第一节 “辞达而已”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合目的”形式美论296
一、“合目的”形式美概念的提出296
二、“辞达”形式美思想的历程298
三、“辞达”美在文学论争中的应用304
四、“辞达”美思想与“活法”说、“文质”说、风格说的交叉309
第二节 “格律声色”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310
一、“纯形式美”概念的提出310
二、文学的视觉美312
三、文学的听觉美314
四、文学的直觉意象美319
五、文学的结构美322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论324
第一节 “知音”说——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主体论324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325
二、“无私轻重,不偏憎爱”326
三、“亲至其处,乃知其妙”327
第二节 “以意逆志”说——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方法论328
一、“披文入情”、“得意忘言”329
二、“心平气和,反复涵泳”332
三、“切忌执实”、“不拘形迹”334
第三节 “好恶因人”、“妍媸有定”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客体关系论338
一、“好恶系人”、“诗无达诂”338
二、“文章妍媸,市有定价”341
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342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功用论343
第一节 “观志知风”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功用论344
一、“观风俗之盛衰”344
二、“观志而知风”346
第二节 “劝惩美刺”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功用论347
一、教化劝惩348
二、美刺褒贬349
三、文学的政治作用、道德作用、人伦作用、宣泄作用350
四、“礼乐”文化351
第三节 “神人以和”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宗教功用论352
一、从《尚书》、《毛诗序》到《文心雕龙》352
二、古代文学宗教功用论的特点354
第四节 “趣味”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功用论355
一、从文学作品感人的事例说起355
二、“趣味”涵义考356
三、至味无味360
四、“意深则味有余”361
第十一章 “三不朽”说——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论364
一、“立言”不如“立德”364
二、“立功”在“立言”之上366
三、“言”假道德事功而“不朽”368
四、“三不朽”说的现代活力371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方法论373
第一节 “训诂”——名言概念的阐释方法373
一、经学与音训373
二、古代文论释名中的音训376
第二节 “折中”——矛盾关系分析方法377
一、“折中”义考377
二、儒、道、佛与“折中”378
三、古代文论的“折中”手法380
第三节 类比”——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382
一、“类比”方法的心理基础382
二、古代文论“类比论证”的形态383
第四节 “原始表末”——历史发展的观照方法385
一、祖宗崇拜与历史观照385
二、“原始以表末”386
第五节 “以少总多”——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一387
一、“片言可以明百意”387
二、“举少概多”的文化动因389
第六节 “假象见义”——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二389
一、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形象比喻389
二、形象批评的心理实质391
后记393
热门推荐
- 1242844.html
- 1785165.html
- 1354424.html
- 1666405.html
- 277781.html
- 3708074.html
- 1941692.html
- 3045451.html
- 1174253.html
- 3699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70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6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1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2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6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7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21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8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1518.html